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6篇

篇一: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浅谈“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关注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若想获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下一定的功夫,这也就需要我们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更好地构建和完善,从而实现更好的体育课程发展。

  在完善日常体育教育的同时,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其实现将会有助于学生“体、智、德、美”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在课堂,需要获得更多的体育与生活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个体差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为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广大学生群体,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突破阶段性课程加深和细化体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在体育教育的教学中采用阶段性的课程体系。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年龄段所需的课程知识,达到逐步推进,渐进性发展的效果。然而,阶段性课程的不足在于,其内容水平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而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就需要加深和细化方案内容。这样,可以更好的打破阶段性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对于那些特别优秀和感性的学生,可以推广和深化其所需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在体育教学方面实现突破,实现全面素质发展。

  二、注重多元化课程授课模式的实现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还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综合性。而基于这两个方面,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适应程度,更加全方位、综合性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多方面需求。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需要加强体育内容和生活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依据学生的年龄、教育水平、心情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科学合理地选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全面坚持综合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在学校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明暗,还能培养团队合作、互助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身实力的提升,也为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篇二: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学校体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探讨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缺乏一体化体育课程理论的支撑,学校体育的地位、价值等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的活动组织难以充分开展。建设以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为基本内涵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会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科学与规范,会使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加聚焦,会使课外体育锻炼规定更易落实,会使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更加充实,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一体化课程;体育课程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但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程缺乏一体化整体构建不无关系。过去,曾有学者关注到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2-9],部分研究还为一体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6-9]。通过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均未成体系,有些研究仅就某一个运动项目谈衔接问题,但多数研究都已经认识到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启动德育、体育、音乐、美术4个学科一体化课程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体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任。本研究重点探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

  1学校体育发展需要一体化体育课程理论支撑

  1.1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因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难以充分体现。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班人[10]。可以看出,未来国家需要五育并举的人才。体育在教育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因缺乏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具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运动技能的掌握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学生学了12年乃至15年的体育依然未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其次,体育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彰显,尤其是体育的完善人格与锤炼意志功能在体育教育中存在较大缺失,教学中缺乏明确引导;再次,体育增强体质的功能也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体质不容乐观的现实,曾一度受到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质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因为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选择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内容选择不科学、不适宜现象,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等就很难贯彻落实。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是学校体育实有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1.2学校体育的学科价值因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难以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分类一直沿用竞技运动分类体系,按照各个项目区分类别。这种分类方式,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来看,很难看出哪些项目适合学生学、适合哪些学段学等,无法将项目功能与学生发展需求对接。不同运动项目有着对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如武术,它集养生、健身、竞技、表演、文化熏陶等于一体,由于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功能体现有所不同,因此,站在学校体育服务于学生的前提下,首先需要将各运动项目的功能进行挖掘整理,便于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项目的功能。而且,各运动项目的功能又有层级之分,某类功能有的项目强,有的项目弱,如健身功能,游泳强些,体操单双杠、技巧运动等弱些;教育功能,足球强些,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瑜伽相对弱些等。反过来,某项运动有强的功能,也有弱的功能。如武术,在学校体育领域,健身功能强,竞技功能相对较弱;健美操,表演展现力与美的功能较强,娱乐功能会略为次之等。因此,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研究,重新梳理运动项目的功能与分类十分必要。1.3学校体育的活动组织因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难以充分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可谓是耳熟能详,可见每天锻炼一小时意义非凡。而且,国家还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每天要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以下简称“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文)(以下简称“5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中都作出规定[1,12-13]。如53号文件强调:各地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11]。但从目前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锻炼一小时多数学校未能达到,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即便是每天一节体育课也无法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何况27号文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1],每天一个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随着学段的提高,就很难单从体育课上得以实现,更何况开不足、开不齐体育课的学校还比比皆是。所以,注重课内外甚至校内外一体化非常关键。课内外、校内外做好有机结合,用大课程观、大课堂观建立内外联合的体育活动开展机制,不同学段都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案,联手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尤其建立学、练、赛内容关联、多元,里外打通的一体化行动方案至关重要。例如,在注重上好体育课的同时,确保大课间、课外活动开展的质与量,以及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保证学生充足的锻炼时间和效果。

  2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更有成效

  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对学校体育工作将会全面推动,尤其是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等将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2.1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定位。何为一体化?要建什么样的一体化?本研究初步将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定位为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纵向衔接,是上下学段及年级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衔接性,但重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设置上下具有衔接性的课程内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就会避免出现前滚翻一滚到底,篮球运球、田径蹲踞式起跑等低级重复现象。横向一致,是基于同一年龄段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体发育规律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全国不同区域相同学段,甚至是相同年级学生学习与发展特点相对一致的内容。如走跑等基本动作学习应放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与发展孩子们的基本运动能力;又如基于同龄学生素质发展窗口期的相对一致性,在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时候,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有大体一致的训练内容和方式等。当然,由于不同区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学校之间也条件各异,也需充分考虑内容的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区域和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有效实施体育课程。内在统一,是无论学生参与哪项运动学习,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教师都要充分考虑知、能、行、健4个关键要素,其中,知,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如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能,重点指能力,如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运动观赏能力等;行,集中在体育与健康行为和品行方面,是知识内化于心之后又外化于行的具体表现;健,主要指健康,掌握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良好的健康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4个关键要素恰好也是体育与健康素养的综合体现。形式联合,意味着一体化课程要注重课内外和校内外学、练、赛的高度统一。基于此,只有达到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课程[14-15]。目前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各个学段也初步有了基本的定位:幼儿定位为启蒙期,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较为适宜,幼儿体育过早成人化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小学定位为基础期,采用趣味化教学更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初中定位为发展期,采用多样化教学,为初中生提供确立兴趣项目的机会,为高中阶段选择项目打好基础;高中定位为提高期,采用专项化教学,目前高中课标规定的模块选项教学,一定程度上会更加趋于专项化学习,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大学定位为应用期,体现的应是自主化,即可以将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竞技比赛中等,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健康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指导他人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更多人的健康。这样的体育学习定位,很大程度上能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尤其是课堂教学更加体现针对性、适宜性,甚至会更加科学与规范等。2.2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体育课教学更加科学与规范。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全国教育大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也是最基本要求[13]。假如体育课开足也开齐了,还面临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开设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什么内容的体育课。有了合理化和适宜性的内容,开足开齐后的体育课才有可能上的更好。否则,即便是开足又开齐了,教师依然不知道哪个学段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课堂质量依然难以保障。而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6]。究竟该如何强化体育课,一定意义上,建立上下相接的课程内容体系,能为强化体育课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一体化课程做理论支撑,能使体育课朝向更加科学与规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质量也将会日益提升。2.3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加聚焦。大课间,体现在比课间操时间长了,活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活动效果自然要远远大于课间操。早在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很多学校已将大课间写进了课表。各地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多数大课间的内容与形式选择的依据不明确,致使很多学校在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内容选择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形式上也过于单一等,如很多学校大课间活动只是跑跑步或做做操就结束,与体育课上所学内容毫无关联。有的大课间看似有30分钟的时间,但实际活动时间不足10分钟。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需要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补充或强化练习,做到学与练的课内外内容上的高度统一,也使二者聚焦于学生未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形式上,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兴趣爱好与体育的学段特点,如幼儿游戏化、小学趣味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大学自主化等,基于不同学段特征建立丰富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大课间在强化技能、促进健康的功能与价值。2.4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课外体育锻炼规定更易落实。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活动形式,国家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规定。53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13]27号文件明确规定:“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1]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外体育活动形同虚设,不像大课间那样形成了常态化的活动形式,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实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一体化课程要建立的课内外、校内外相联合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对贯彻落实国家及教育部文件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规定就更容易。实际上,27号文件对课外体育锻炼有明确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1]但执行不力,列入教学计划的更是寥寥无几。一体化课程在建设课内外联合方案上会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具体提出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和适宜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在一体化课外活动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锻炼。2.5一体化课程的建立会使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更加充实。课余训练与竞赛,同样被列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都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在下午放学以后组织学生参加训练活动,以备战各种竞赛。5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13]27号文件也有具体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1]但长期以来,学校开展的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活动,一向是少数人和个别项目的事情,未体现文件中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建立一体化课程,会在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方面充分考虑各个学段的特点,创设面向大众与精英两类课余训练与竞赛方案,在课余训练与竞赛内容上会更加拓展,形式上会考虑多元化的方式,人群上会惠及更多的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甚至是全员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运动训练与竞赛的乐趣。例如,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竞赛的机会,开展班级、年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比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体验成就感,享受参与竞赛的乐趣,真正实现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充分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就课程而建课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参与的人群,也能更好地使学、练、赛有机衔接。大中小(幼)具有衔接性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有了清晰的思路与方案,而且,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与定位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判断。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等课内外学校体育工作乃至校外体育活动,但面临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篇三: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基于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指从幼儿园到高中,包括了大中小学在内的一整套体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特征,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同时,该体系还将体育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不断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设置课程目标

  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例如,对于幼儿园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孩子们的协调性和动手能力,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则需要注重技能的突出和成果的检验。

  二、完善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需求,完善各个年龄段的体育课程内容。例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徒步、爬山等户外运动,以培养学生勇毅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则更需要注重基础技能的练习和体型的调整。而对于幼儿园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身体调节功能还没完全发展,因此更需要强化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

  三、规范课程方法

  体育课程不仅需要设置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更需要有规范的教学运作方法。比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采用适宜的锻炼方式和适当难度的体育活动等方式,以使学生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而且还需要注重中小学生的比赛性训练,视学生情况进行分类组队训练。

  四、丰富教育资源

  开展一套完整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还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学校需要引入相关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比赛、活动和运动会等,并且需要积极吸纳专业教练、聘请专业人员的管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体育课程的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全方位、多维度、多层级和不断演进的体育教育模式,开拓了学生身体运动的各个领域,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更好地展现了体育教育的现代化特点。

篇四: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于素梅

  【摘

  要】从比较分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及逻辑关系等切入,进而较为全面地阐述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政策、理论与实践依据;探讨基于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内容总体框架以及在各学段的分配思路;提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种修学方式,以确保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旨为后续一体化研究、课标修订、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体育学刊》

  【年(卷),期】2019(026)004【总页数】6页(P16-21)

  【关键词】一体化体育课程;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作

  者】于素梅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07.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和纽带,没有课程内容如同人缺少心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是从幼儿到大学各学段内容的合理分布[1]。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等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各类内容的理解不一、区分不清现象,有的完全混淆。诸多研究也注意到一个共性问题,即体

  育学科课程内容尤其是教学中呈现出的内容不连贯,甚至内容的难易度倒置,并就此展开了研究[2-8],但不成体系。目前,仍没有大中小(幼)各学段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体系。本研究基于各学段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不同,试图建构一套适宜的、科学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课程内容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概念容易混淆,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就很难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理清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各自特征,了解现实问题,为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助力。

  1.1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界定

  与课程内容关联度最高的概念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三者的定位不同,决定着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具有本质的区别。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和达成课程目标共同的载体,是各学科向学生传递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等。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是体育课程的枢纽,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总体走向。体育课程内容既是体育课程目标的服务者,受体育课程目标总体方向的影响,也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决定者,什么样的内容决定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例如,足球当作为一项常见运动被列入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这项内容所包含的足球文化、足球知识、足球技战术、足球体能,以及相关的足球运动中的安全防范等都能不同程度的服务于课程对知、能、行、健的目标要求,同时足球又决定着通过足球运动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的能力而非其他专项能力。

  课程内容是课程评价指标确立的依据,评价要围绕内容设定指标要素,还要根据内容难度把握评价层级标准的设立。体育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体育课程评价的范围,是要对学段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是对一节课进行评价,或是对学生在某

  专项运动方面的运动能力评价。

  2)教材内容。

  教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内容一部分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还有一些教材内容是对体育素材进行教材化处理后,被选定在教材中的并按照一定逻辑排列的、显性的、可教可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体系。教材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一定原则,不仅要考虑内容的可操作性,即能够教与学,还要充分考虑体育教材内容的教育、娱乐以及健康促进价值。不同的内容类别功能与价值指向有所区分。并非所有的体育素材都能转化为教材。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教与学的载体,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核心内容,也是将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后的内容。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内容都应该能走进课堂,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达到传承与教育的目的。但由于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使用相同的教材版本,每个区域、学校的课堂实施教学的内容依然会有所不同。教学化过程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情况对教材中最适合的部分呈现在课堂上。教学内容是那些学校可开的、教师能教的、学生该学与爱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息息相关。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之对应的教学目标难度不一,评价结果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内容自身特点,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富有针对性。

  1.2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内涵不同,使用范畴不一,但三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连点。

  1)三类内容的一致性。

  从概念范畴上看,课程内容范围最大,依次减小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从内涵层级上看,课程内容可以被确定为最上位概念,教材内容处于中间层,教学内容属

  于下位概念。但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连点——分类体系,即无论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他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分类体系。教材内容的分类体系是依照课程内容再具体化的,教学内容分类体系是依照教材内容划分类别的。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分类方式,层层递进的时候才具有对应性和可选择性。课程内容如果包含知识、技能,教材编写者就会根据知识、技能进行分学段分配内容,进而在体育教学层面也是围绕知识、技能等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工作。

  2)三类内容的独立性。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在形式上是可以完全独立的。课程内容多呈现在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指导性文本之中,是课程标准或课程方案的核心内容;教材内容多出现在各类教材之中,包含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是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多出现在各类教学计划之中,包含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各类计划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分配。也就是说,他们分别独立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中。又由于三者之间有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

  1.3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问题

  聚焦分析各类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的内容类型存在的问题略有区分,但共性问题十分突出,即内容的不衔接、不确定和不恰当等。

  1)内容不衔接。

  衔接与否主要是看上下学段、年级之间内容是否连贯。目前体育课程内容缺乏上下学段打通。例如课程标准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课程内容未能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到完全的对接[9-10]。高中课标中的蛙泳模块提出的内容标准之一是:“做出水中行走、水中漂浮、踩水和漂浮前行等动作,掌握水中呼吸的方法。”[9]这是对蛙泳零基础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但实际上,基于游泳这项运动的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身体发育特点,有条件的小学或初中完全可以开设该类内容,假如高中课标做了这样的最低要求,义务教育课标中在出现蛙泳项目的时候,就很难安排具体的内容学习。教材中和教学中同样存在上下学段内容不衔接问题。例如,无论是初高中教材,还是大学教材,篮球技术都是从最简单的原地运球开始编写。教学中更是如此,如前滚翻、蹲踞式起跑,大中小学都有学习这些内容的现象。

  2)内容不确定。

  无论是体育课程层面,还是具体到教学层面,都存在内容不确定现象。在课程层面,例如高中课标在课程内容中针对“球类运动”做了如下表述:“球类运动系列主要包含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择l项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本系列以足球项目为例呈现3个模块计划。”[9]以足球为例列举了3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提出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具体要学习哪些内容,这是否就意味着其他球类项目也按照足球模块所举案例的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不具体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都难以具体化。尤其是在第八次新课改初期,不少已经教过十年八年体育教师,突然不知道该教什么了,结果曾出现扁担、南瓜、扫把、秧苗、军装等进入课堂的现象。内容的不确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难以形成体育兴趣,更难以掌握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在教学层面,内容不确定问题突出表现在有些过度依赖教师专业性、学校场地器材类型等。作为必修选学的内容可以充分考虑并利用实际条件选择教学内容。但必修必学的内容,都要能够开得起,上得出,学生才能学得到。因此,除了高中要设定必修必学内容之外,义务教育阶段也很有必要设置。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有必要打好体育基础,包含走、跑、跳、投、爬、翻、钻等基本动作的技能,柔韧、协调、平衡等基础的体能。所以,需要有相对确定的内容。

  3)内容不恰当。

  目前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恰当现象比较突出。所谓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恰当,包含过早

  专项化、缺乏实践性、过于低龄化等问题。关于过早专项化问题,运动项目动作技能学习存在“窗口期”[11],凡是在“窗口期”之前安排某专项内容动作技能学习的,均可以视为过早专项化,多出现在幼儿阶段。例如某幼儿园,让大班的孩子们学习篮球的“传切配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连“传切配合”是什么都很难理解,更难以学会。关于缺乏实践性问题,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缺少实践性的内容在教学中开展是不适宜的。如体育课上组织学生下象棋、围棋等。尽管这些都属于体育项目,但由于他们共同缺乏实践性,因此,体育实践课安排这些内容不可取。当然,当雨雪天气室外体育无法正常开展又没有室内运动场馆的学校,可以适当在教室内组织这些活动。关于过于低龄化问题,主要是高年级学习低年级的内容。例如,大学生学习前滚翻、高中体育课上安排学生模仿动物爬行,就属于教学内容低龄化问题。因此,无论内容安排是过早专项化、缺乏实践性,还是过于低龄化都是不恰当的。

  2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

  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并非易事,不仅大家对以前的非衔接性课程具有惯性思维或已经适应,而且,一体化涉及大中小(幼)各个学段。但基于当前体育课程最突出的问题是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因此,要深化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构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十分迫切并富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其中,充分体现上下衔接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更为关键[12]。

  2.1政策依据:充分考虑国家相关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而且,在内容方面还进一步提出:“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13]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文件具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在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技能掌握、体质增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理论依据:全面把握相关研究成果

  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一项创新课程理论体系的研究过程,该体系的建构需要已有研究理论的支撑。关于理论依据,有国家出台的有关课程文本如《课标》,有专家们编写的教材[14-19],还有学者们撰写的有关学术专著与论文等。具体需要对国内外体育《大纲》或《课标》文本[9,10,20-21]中的有关课程内容、各学段多版本教材等进行归类与词云分析,内容呈现的规律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图1是通过对我国1999-2019年体育《大纲》(或《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词云分析的结果。从图1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前后10年相比较而言,都有一定的变化。小学都将游戏作为主要内容,不同是前10年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内容相对较多,后10年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运动内容超过了基本运动的内容,且突出了比赛的形式。初中比赛形式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且都较为重视专项运动内容如篮球、武术等的开展,明显的区别是前10年游戏被作为主要内容,后10年不再注重游戏内容;前10年注重体操、排球、田径、投掷类运动,后10年更注重篮球、武术,而且滑冰、滑雪也作为主要内容,体操类的内容逐渐被淡化。这些内容的变化,或许与冬奥会、体育课安全等有关。高中比赛形式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前10年体操内容较为突出,后10年更加突出了体能。这样的变化或许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有关,体操内容的淡化也可能是受比较棘手的安全问题的影响。课程内容的演变,对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11999-2019年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内容

  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也发现了重大理论问题,并通过深入研究建构了动作

  技能学习“窗口期”理论。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是指专项运动的动作技能学习开始的最适宜年龄段。究竟各运动项目从哪些年龄段开始学习最适宜、最科学、最合理,这是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依据,也是建构动作技能类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了“窗口期”在发展上的稳定性、在难度上的递进性和在功能上的叠加性等突出特征。归纳了“窗口期”的内部规律:从功能上,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是满足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而确定的,随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外形上,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呈递进式线性排列,其先后顺序受动作技能本身的难易度影响,呈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从连点上,专项运动功能一致性高低,决定着不同专项运动的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重合度大小[11]。通过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一体化研究团队还初步确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等38个运动项目的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窗口期”理论的提出和确立,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提供了关键性依据。

  2.3实践依据:深度分析课程实施经验

  体育课程内容是否在教学中有所呈现,也就说,体育课堂教学选择了哪些内容,有哪些变化规律,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通过对我国14个省24个区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40所学校实际教学中开展的内容情况进行词云分析,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小学一二年级以跑步、跳绳、基本体操、小球类、游戏等内容为主;三四年级体操、球类教学开始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特别是随着校园足球的开展,足球项目的开展明显呈上升趋势;五六年级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类项目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内容;初一年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达到顶峰;初二年级逐步接近中考,素质练习等内容开始逐步增多;初三年级运动项目教学逐步减少,说明随着体育中考的逐步接近,很多运动专项教学已经逐步淡出体育课堂,这对高中阶段的模块化教学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建构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除了体现上下衔接,还要充分考虑如何规避因中考体育带来的对内容设置的负面影响。

  图2小学、初中课堂教学内容

  3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架构

  一体化体育课程要建构什么样的内容体系,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关,也要充分考虑国情、校情,要满足于国家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

  3.1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总体架构

  体育课程内容总体上划分为四大部分,即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生命教育类(见图3)。通过体育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动作技能、提高体能,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更不可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该内容框架与以往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将原有的体育知识部分提升为体育文化,因为体育学科要加大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二是用动作技能代替了以往的运动技能,通过分析发现,某类运动(如球类运动)包含很多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技术(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技术细分是各种动作(如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等),即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逐步具体化,学生直接学习的是动作而非运动,因此,学生应该直接掌握的是动作技能。强调动作技能,也更顺应国际趋势,目前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在使用动作技能的概念。三是整个课程内容体系增加了体能部分,而不是仅仅在高中写进课程里。四是生命教育类代替了过去的健康教育类,并将其放在一级分类指标里,与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并列。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还将安全教育从健康教育中独立出来,实际上,安全教育指向生命的保障教育,即通过安全教育使生命更有保障;健康教育指向的是生命的质量教育,即通过健康教育使生命更有质量。总之,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注重了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提供保障。

  图3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框架

  3.2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学段分配

  首先,提出建立一套完整的从幼儿到大学的K-16课程内容体系。在建设该内容体系过程中,是将4类课程内容按学段和水平段划分以后,再按年级进行分配,即将课程内容从幼儿到大学分配到各个年级中去,要注重每类内容的起点和难度进阶。其次,各项运动的动作技能以螺旋式排列。研究与实践证明,螺旋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再次,筛选出学生爱学、教师能教和学校能开的内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等无论教育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存在差异,课程内容既要考虑能够普及的内容,如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基本动作技能、基础体能等,还要考虑冰雪类、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类等重要但受气候条件与地域限制难以在全国普及的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各学段的体育学习时间有限,区域差异明显,很难将所有内容都分配到各学段、年级之中,面临着内容的取舍问题。因此,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修学方式。否则,即便是编排在课程里,也难以落实到课堂上。

  3.3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修学方式

  尽管从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总体框架上看是分层分类逻辑清晰的,但从内部,即各类内容的细分来看,依然是纷繁复杂多样的。哪些该多学、哪些该少学,哪些该先学,哪些该后学,哪些该精学,哪些该简学,需要基于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设立修学方式。综合分析发现,按照内容类型不同,发挥的功能不同,可以将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生命教育类4类内容总体上从必修必学、必修选学两大类进行细分。之所以包含两大类内容,因为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有些内容需要人人学习、人人掌握,有些内容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学习的条件来选择学习。修学类型的划分,使得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有望得以顺利实施。

  体育课程内容建构是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本研究将各学段的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体现出上下学段和年级之间衔接性的同时,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培养角度整体规划内容维度和具体细分方法,并通过设立必修必学、必修选学的两

  类修学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26(1):9-12.[2]张科峰,乐玉忠.关于我国大中小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J].体育师友,2017,40(6):25-27.[3]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78-83.[4]王崇喜,孙涛.大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3(3):107-110.[5]王洪,肖维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衔接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6,27(4):88-90.[6]唐照华,卢文云,刘骏,等.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115-118.[7]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8]静石宇.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9]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于素梅.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3):8-13.[1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体育学刊,2019,26(2):16-20.[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Z].2016.[14]耿培新.体育与健康(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李艳群,吴键.体育与健康(10-12年级全一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6]耿培新.小学体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7]王占春,耿培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毛振明.体育与健康(7-9年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季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1]AmericanAllianceforHealth,PhysicalEducation,RecreationandDance.GradeleveloutcomesforK-12physicaleducation[R].Reston,VA:Author,2013.

篇五: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力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注重体育课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有机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学生刚参加小学时,他们的体质在成长发展的阶段,有必要在小学体育课程中采取系统的培养,而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能够使学生掌握各类体育技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更好地参加中学体育课程打下基础。

  二是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首先,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上要积极开拓,从更高的层次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课程。

  其次,选拔高水平的体育任课教师,培养优秀的体育教练,重视体育教师和教练的教育,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师和教练的专业水平。

  再次,创新体育课程内容,注重国际性体育文化项目,把传统体育文化与国际性体育文化相结合,在增进学生活动、艺术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体育文化的双向融合作用。

  三是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要更加重视走改革的道路,注重体育课程的创新,从设计课程、招聘教师、组织活动等方面着手,制定一套完善的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方案。

  -1-

  以上的改革必须采取综合政策,确保改革实现有效的经济运行状态。

  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体育课程内容,强化体育教学质量。

  其次,加大体育设施投资,扩建现有体育场馆,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以促进学生的体育活动。

  再次,引入体育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各种体育活动的潜力,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机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践行,而小学体育课程是主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和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从而推动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必须逻辑清晰,但同时,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也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2-

篇六: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不高。尽管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素质有了一定的努力,但是由于体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教学资源不足。由于学校的财政投入不足,学校的体育设施和设备普遍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单一。由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对策分析

  1、加强教师培训。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2、加大财政投入。要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和设备,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拓宽教学内容。要拓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4、改进教学方法。要改进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展兴趣,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之,要想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加大财政投入,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体育 一体化